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在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激励劝勉,或抒发友情,或寄托自己的理想。
读唐诗,感觉唐人多半时间都是在路上,很多有名的唐诗其实都是送别诗,《唐人万首绝句评选》给予这样的评价:“唐人多送别妙。”我们熟识的大诗人李白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梦想一直在远方,一直在路上,至死方休,很多唐人也和他一样,这就是他们的风骨。他们大多时间都在送别和被送别,送元二,送王十一,送孟浩然,赠王山人,不停留地送别、赠别。
和现代离别不同的是,古代没有高铁和汽车,路途遥远,有时候一次离别就是永诀。但恰恰因为这样,每一次的离别都显得更荡气回肠。所以,作为离别的重要馈赠,离别诗也更缠绵悱恻,余味悠长。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别诗常见的主题有三大类:一是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二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的情谊,也道出了诚挚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三是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心在玉壶表达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杨柳,柳者,留也,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长亭,古人常在长亭送别,这一意象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许多离别诗都有关于酒的描述。
附(一):《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是诗人远渡荆门之外的西蜀,来到了楚地游览。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山随着原野地势渐平,长江流进无边的原野。“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出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影下垂像飞来的天镜,云层幻化出海市蜃楼。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来到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依然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漂泊送我的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附(二):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对比: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