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之所以能成为典故,其原因是大众对典故中的道理很认可,于是代代相传,把这种美谈变成一种文化,深深植入到我们民族的骨髓里。反过来,我们细细品读这些典故,是不是也能深深体会一下我们这个民族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文化的一种解释就是理想化的世界,描绘出社会环境中各种关系的最美好的境界,让人们努力去效仿,以达到完美。
一、尧舜禅让—与接班人的关系
尧考查平民出生的舜,让他担任一些重要职务,独立治理地方,舜都表现得不错。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察他的私生活(这种考察手段不可复制)。最后把权利让给了舜,舜也很好完成了自己的任期。
“禅让”是选定接班人的理想方式,虽然其后的历史反复对这两个字进行侮辱(王莽、曹丕、刘裕、杨坚、朱温),但不妨人们对其的想往。
二、大禹治水—国与家的选择
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好了天下河流,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
中国人向来重视家人的团聚,但为了天下人之利,可以舍小家以利大家。天下为公、忠孝不能两全,都是这一想思的拓展。
三、文王拉车—君与臣的关系
周文王亲自拉车,车上坐的是钓鱼的姜尚,姜尚感觉到了文王的诚意,协助文王、武王两代人,夺取了天下。
中国文人的清高,如果不被重用,满腹经纶也宁愿老死山中。其后还有介子锥、三顾茅庐的诸葛孔明。反过来上位者要有博大的胸襟,得忍得住文人的奇特行为。
四、管鲍之交—朋友之间的关系
鲍子牙对各方面条件都不如自己的朋友管仲百般迁就,就是因为他认为管仲是个有大才的人。鲍子牙是个正真的君子,也是个伯乐,有个这样只付出不索取的朋友,是人生一大幸事。管仲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做出了一番大成就。理想的朋友关系,现实中很难找到。
五、赵氏孤儿—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赵氏家族被灭门,门客程婴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救出赵氏遗腹子,并把他扶养成人。忠于主人,主人有难,倾力相助,一诺千金。这样的事前843年国人暴动时的召公就做过一次,可能因为故事性不强,没有形成典故。
六、卧薪尝胆—失败者的做为
真正的忍辱负重到了极至。
七、霸王别姬—英雄的落暮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说他好的人“至今思项羽,不肯渡江东”,满满的同情之心;说他不好的人“不可沽名学霸王”。有本事的人,事业无成,终究还只能是个悲剧人物。
八、苏武牧羊—祖国在我心中
爱国之心不散,冰天雪地又何妨?
九、孔融让梨—尊长爱幼
十、卧冰求鲤—孝道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