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中国古代的文人可以自由选择生活在哪个朝代的话,宋朝,特别是北宋一定会是大多数古代文人的首选,因为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北宋的文官不仅容易受到重用,并且文人的社会地位也普遍比较高。
而在北宋的九个皇帝中,文人最爱的绝对非宋仁宗赵祯莫属,他“仁宗”的庙号就代表了他在位期间对文官的态度相当好,并且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才能在死后得到这样一个好的评价。
但是这样一个千古传诵的好皇帝,在皇位上坐了42年,最终别说太子了,连一个皇子都没有,临终的时候立储只能在宗室挑选出来了一个品行兼优的宗室子立为太子,继承了皇位。
按理说中国古代帝王都是父死子继,为什么宋仁宗这里出现了特殊情况呢?
一、宋仁宗的亲政之路
实际上,宋仁宗不是没有孩子,而是活下来的孩子中只有公主而没有皇子。
宋仁宗一辈子生了皇子加公主共计十六个孩子,其中有皇子三个、公主十三个,这在北宋皇室一脉稀薄的子嗣中都算得上数量多了,然而这十六个孩子中命好的却没有几个,除了四名公主成功长大成人,其他的十二个孩子全早早夭折。
后代早夭这个问题到后来甚至成为了宋仁宗的心病,在宋仁宗身体状况本来就不好的情况下对他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更大的打击。
宋仁宗的第一个儿子是在他二十八岁那年出生的,宋仁宗十三岁的时候就登基了,但是因为年纪太小还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国家政务便暂时由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代为管理。
这位刘太后可是个狠人,中国历史上有三位地位相当于皇帝或成功登基为皇帝的女人,第一个是汉初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高后吕雉,第二个是唐代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位的女皇帝武则天,而第三个就是这刘娥。
史书评价刘娥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就是因为刘娥当时的权势距离登基真的仅仅只有那么一念之差,甚至都已经穿上了改装后的天子衮服祭天,但是最终她没有这么做,而是将北宋的皇位好好地传给了丈夫的儿子,也就是赵祯。
但是即使这样,这位太后的权利对比当时仅有十三岁的赵祯来说依旧是如同泰山压顶一样沉重,尽管古代孩子的婚事就是由父母决定的,但是赵祯作为登基的皇帝,对自己的婚事却同样完全没有自主权,只能在刘太后的只手遮天下娶了自己完全无感的郭氏为皇后。
因为本身就对郭氏厌恶,加上对刘太后的反抗,赵祯完全疏远了这名皇后,让郭皇后独自受了九年的冷遇,最终在刘太后薨逝之后立刻废了郭皇后,改立了宋朝开国名将的孙女曹氏为皇后,并自己开始亲政。
当皇后的这九年间,郭皇后没有一个子女,而在赵祯亲政五年后,他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皇长子,才由俞德妃生下,这年赵祯已经二十八岁,在古代已经属于大龄当爹了。
然而当赵祯听到儿子出生的消息后还没高兴多久,噩耗就传了出来,皇长子出生后没活多久就死在了襁褓中。
这个消息不亚于晴天霹雳,将本来因为当爹而飘飘欲仙的赵祯从云端劈到了地狱,但是在古代,因为卫生条件等种种原因,新生儿的存活率本来就很低,历朝历代也有不少新生儿夭折的案例,因此赵祯并没有过度悲伤,把这当成了一件平常的事,为儿子办完了葬礼。
二、喜得长子但是瞬间夭折
在这之后,赵祯的子嗣运仿佛就开始了,长子赵昉夭折次年,赵祯又得了一个长公主,这位长公主出生之后非常健康,并没有夭折的迹象,因此算是缓解了赵祯长子夭折的悲伤之情,于是封长公主为福康公主,希望女儿幸福安康。
但是身为帝王,没有儿子就意味着没有继任者,不管是赵祯自己还是大臣们都对这件事非常着急,好在又过了一年,生下了长公主的苗贵妃争气,又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孩子,于是赵祯的第二个儿子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孩子诞生之后身体健康,并没有夭折的迹象,因此赵祯命令人对皇子悉心照料,务必不能再发生皇长子那样的情况。
然而老天不给赵祯这个命,即使赵祯再疼爱珍视这个孩子也没用,次子赵昕两岁的时候,原本健康的孩子却突然患上了重病,赵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找遍了全国的神医为皇子进行诊治,但是最终还是无力回天,他的第二个孩子还是夭折了。
次子夭折对赵祯造成的打击就很大了,为了悼念这个孩子,他为赵昕举办了盛大的葬礼,还命令百官为皇子跪拜祭奠,做足了父亲为死去的孩子所能做的极致,甚至因为过于隆重花费过大被大臣上述劝谏,但是一向听大臣话的宋仁宗这次却并没有理睬大臣的意见,而是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下葬了次子。
这之后的几个月中,赵祯的情绪一直沉浸于丧子的悲伤中,不管是百官还是后妃都无计可施,然而就在人们为皇帝身体健康担忧的时候,半年后,后宫又传来了喜讯——张昭容为赵祯生下了第三个儿子!
这个消息对赵祯来说无疑比什么养身的药都管用,他再次振作了起来,开始好好养育这个孩子。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两年之后,三子赵曦再次患上了重病,生命岌岌可危,赵祯这次简直要绝望了,一代亲政明君为了儿子甚至开始不理朝政。
但是即使这样,他还是没能留下自己的第三个孩子,赵曦如同他的兄长赵昕一样最终因病夭折,死时同样只有两岁。
这个时候的宋仁宗已经有三十三岁,接连的丧子之痛深深打击了这个仁厚的皇帝,让身体本来就不好的他在过度悲伤之下更加羸弱。
但是他毕竟还在壮年,不管是大臣还是他自己都认为之后一定还会有皇子诞生,并不是一件非常要紧的事,但是随着一年一年的流逝,赵祯的后宫中不时传来公主诞生和夭折的消息,但是始终没有再见过皇子诞生,并且公主到最终也仅仅只有四位活了下来。
三、三子夭折,立宗室子为太子
随着赵祯逐渐步入晚年,后宫中有孩子诞生的消息也越来越少,大臣们都为皇位的继承问题着急了起来,纷纷劝赵祯从宗室中选拔优秀的立为储君。
但是赵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他不明白自己在位几十年,励精图治当个仁君处处体恤大臣,但是最终他信任的大臣们竟然就这样放弃了对皇嗣的期待,转而谏议劝他立别人的孩子当储君。
可是即使赵祯在不愿意接受,现实也给不了他机会继续为储君努力了,这时的赵祯的身体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连自己都朝不保夕的,上哪去生皇子呢?
五十三岁的时候,赵祯的病越来越严重,眼看就要无法处理国政,大臣们急得不行,再次劝谏赵祯立宗室子为太子,或许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这次赵祯没有再坚持,按照大臣们的意思再次将自己堂兄的儿子赵宗实立为了太子,并给他改名为赵曙。
为什么是“再次”呢?因为早在赵祯长子出生之前,因为后宫长时间没有皇子出生,因此赵祯就曾将赵宗实接到宫中立为储君抚养过一段时间,但是后来没过多久,赵祯的长子就出生了,于是便把赵宗实又送了回去。
次年,五十四岁的赵祯驾崩,庙号为仁宗,赵曙继位,也就是英宗皇帝。
但是还有一个困扰了人们千年的问题,按理说皇帝的子嗣都应该是众星捧月受到最好的照顾的,更别说是宋仁宗这样子嗣不丰的皇帝,就算第一个儿子夭折了,那吸取教训对后面的儿子更应该谨慎对待好生照顾才对,为什么最终结果却是生了三个儿子一个都没留下来呢?
有的人认为这是因为宋太宗赵炅这一脉的后代基因不好,导致赵祯的孩子被遗传,在年幼的时候就得了病,而当时的艺术又无法治愈基因病,因此只能眼睁睁看着皇子们接二连三地夭折。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反对,因为宋仁宗活下来的四个女儿中,有两位长寿的公主,分别活到了八十四岁和五十三岁。
但是要知道的是,这两位公主都是同一个妃子生的,这位周贵妃本身也活到了九十三岁才离世,因此两位公主长寿应该是母亲的基因好。
另一方面,还有另一种猜测认为皇嗣短命是因为皇宫环境的原因,宋真宗时期,皇宫曾发生过火灾,到了仁宗的时候,皇宫中很多都是新建的,因此装潢中的有毒物质没有散干净,导致了皇子包括后宫妃子身体健康的恶化。
结语
总之,不管怎么猜测,真实原因都已经隐没在在了历史中,我们如今只能通过历史简单窥见宋朝皇室血脉的状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