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做二十四史简要介绍,重点介绍二十四史都是谁写的?他们又有什么故事?
1、《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内容上自炎黄,下至汉武帝太初年,大约跨越三千年。全书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在任何方面都是开创性的,堪称中国二千年最伟大的历史著作。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作者是司马迁,他的父亲也是史官,司马迁为人耿直,因为替李陵申诉被处腐刑。绝境之下,司马迁的心态是如何,在“报任安书”中,他这样写道: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这就是他绝境中的心态,身体已无用,那么就退而论策,写千古文章吧。后世亦有无数之人受其激励。
2、《汉书》
又称《前汉书》,从《汉书》开始,史书基本都是断代史了。断代史的意思就是只记录一个朝代的历史。《汉书》记载了刘邦至王莽地皇四年的历史。
《汉书》的主要作者是班固。而最早开始写《汉书》的是他的哥哥班彪,班彪去世后,班固觉得他著书内容并不详细,于是潜心研究、修订。但是班固此举,被人告发,说他“私修国史”,就这样班固被下了大狱,手稿全部被没收。
在其弟弟班超(因征西域有功,封定远侯)的帮助下,班固才得以出狱,被委以秘书郎职位,这才得到皇帝的许可继续完成《汉书》。在汉和帝永元元年,班固跟随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但汉元帝要诛杀窦宪削藩,班固受牵连再次被捕入狱,四年后死于狱中,年61岁。
班固死时,《汉书》中还有几篇未能完成,汉和帝下令,让他的妹妹班昭继续写书,《汉书》这才得以完成。
3、《后汉书》
《后汉书》是南北朝时期刘宋朝范晔撰写,内容是东汉时期历史。
范晔出身官宦世家,爷爷是州郡太守、父亲是光禄大夫,家学渊源、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元嘉九年,范晔得罪了大司徒刘义康,被贬宜城太守。此时,他27岁,不得志的他开始了著书,十几年下来,他先后完成了本纪、列传等主体内容,又同好友谢严一同完成了《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
此时,有人告发他参与刘义康阴谋篡位,范晔因此被下狱,最终死于狱中。他的好友惧怕被牵连,将一同编修的手稿烧毁,因此流传至今的《后汉书》是残本。
4、《三国志》
《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是西晋陈寿编著。
陈寿是巴蜀安汉人,出生于蜀汉刘后主时期,死于晋惠帝时期,享年65岁。陈寿少年就好读书,师从史学家谯周,在蜀国中任观阁令史。当时蜀国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逢迎,陈寿独独不肯趋附,因此屡被贬黜。
西晋统一后,他被用为佐著作郎,他此时开始著书,写了很多蜀国的历史,得到了晋武帝的赞许,自此被官方委任编写三国史书,遂成书《三国志》。
5、《晋书》
《晋书》是唐代官修的,而且相比以上四史,内容庞大非常之多。《晋书》全书一百三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追溯至司马懿开始,记载了整个晋朝历史,还包含了部分五胡十六国历史。
晋朝建国不久,皇族内部就爆发严重的内部斗争,又在胡族的暴动下,偌大的王朝陡然就崩塌了。晋朝后继的南四朝:宋、齐、梁、陈,以及隋,也都是短命王朝,因此期间虽有断断续续记载了一些晋朝历史,但是内容不成体系,很不完整。
唐太宗时期,重启修订晋朝以来的历史。《晋书》是在房玄龄的统领下监修的,据统计一共参与主编的有二十五人,前五人是: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来济、陆元士。从《晋书》开始,史书成为一个系统性工程。
唐太宗在翻阅《晋书》初稿时,还曾为晋宣帝、武帝以及陆机、王羲之传记中写过评论。唐太宗在亲笔评论司马炎时,这样写道:“居治而忘危......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
6、《宋书》
《宋书》记载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至萧道成篡宋为止,共十帝六十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卷。
南齐建立后,齐武帝下令著作郎沈约编修《宋书》,结果,沈约才写了十卷本纪、六十卷列传,南齐就亡了。南梁建立后,沈约又被下令继续编修《宋书》,这才写完。
《宋书》写完后,沈约又开始奉命修南齐史,只写了二十卷,沈约就死了,享年73岁。
7、《南齐书》
《南齐书》记载萧道成篡宋建国,至萧衍篡齐,共二十三年历史,全书五十九卷。
萧衍篡齐后第一年,就设置了史官,任命原来南齐的宗室萧子显编修齐书。萧子显以前朝宗室身份修“自家”史书在二十四中还是唯一一个。
8-9、《梁书》、《陈书》
《梁书》记载了萧衍篡齐后梁朝历史,全书五十六卷;《陈书》记载了陈霸先篡梁后建陈国历史,全书三十六卷。
《梁书》、《陈书》都是姚察和他儿子姚四廉编修的。一家能编修两国史,原因很简单,南朝的梁、陈整个存在时间都不长。
梁朝简文帝时期,姚察就入仕为著作郎,奉旨参与编修国史。短短时间,就更替为陈国,但姚察的工作一点没变。姚察的史书都还没修完,整个南朝彻底覆灭,隋朝统一天下。
隋文帝也器重姚察,命他继续编修梁、陈的国史。直到姚察死时,他两本史书都没有完稿,他的儿子姚思廉则接班继续。
姚思廉未能完稿,隋又亡了。唐朝建立后,唐太宗了解了情况,还是让姚思廉继续编修,这才有了《梁书》、《陈书》。
因此,国史编修期间,经历朝廷更替之频繁的,姚察、姚思廉也是唯一的。
10、《魏书》
这里的《魏书》是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
汉朝以后,匈奴帝国逐渐瓦解,东北的鲜卑族开始西迁,成为漠北一个强大的民族。公元386年拓跋珪自称代王,公元3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并改姓为“元”,推行全面的汉化。但是内部矛盾无法调和,引发了鲜卑北方六镇的叛乱。
《魏书》记载了鲜卑族拓跋部早期至550年被取代后的历史。
《魏书》的作者是魏收,他出身名门,从小就才华横溢,是出了名的才子。他的父亲和他幼年见证了北魏最辉煌的时期。他成年后,爆发鲜卑六镇叛乱,尔朱荣进入洛阳后,在河阴诛杀了数千朝臣。免于一死的魏收不再崇拜高官之位。
北魏的权臣、北齐的奠基人高欢不喜欢魏收,魏收于是请求修国史,北齐时期魏收就将《魏书》完成,但是书中涉及的人物后代对其文笔描述多有不满,北齐灭亡后,魏收的坟墓被人挖开,其尸骨被抛掷荒野。
11-13、《北齐书》、《周书》、《隋书》
《北齐书》《周书》是北魏被取代后的两个王朝(分别取代北魏的这两个人还挺值得深思:一个是鲜卑化的汉人高欢,一个是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泰)
这两部史书都是在唐太宗时期完成的,李世民命人集中编修梁、陈、齐、周、隋五个朝代史。《北齐书》由李百药为主负责,《周书》由令狐德棻负责,《隋书》由魏征负责。
这里重点说下李百药。李百药的父亲是李德林,李德林在北齐时就担任内史令,负责编修齐史。齐亡后,李德林继续在隋朝负责修齐史,但是临死都未能完成。
李百药原本并未从事史官工作,他爹死后,他补缺成为隋朝太子杨勇的伴读,但是激烈内斗,杨广成功继位,李百药被排挤。隋末大乱,李百药先后跟随了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辅公祏等割据势力,差点跟李唐成为对头。在乱世大背景中,李百药的一生始终都没能跟对路线,最终唐朝统一后,被李世民委任,继续完成他父亲的遗志、负责修齐史。
14-15、《南史》、《北史》
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公元589年隋统一,这期间就是史上著名的南北朝。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从北魏统一开始,分裂为东魏、西魏,其后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灭掉北齐,隋篡北周。
《南史》、《北史》就是不区分朝代,而是将这个南北朝时期作为单元,这两本史书都是李延寿编写的。
李延寿的父亲是李大师,李大师在隋末投靠了窦建德,被委任为礼部尚书。窦建德失败后,李大师被流放。在流放中,李大师大量阅读史料,收集整理了大量南北朝资料。
唐初,李世民命人集中编修梁、陈、齐、周、隋等朝代史时,李延寿因为功底深厚就被选拔参与其中,他曾协助眼事故、令狐德棻、褚遂良编修各朝史书,再次获得了大量的官方资料。
李延寿无心仕途,开始完成父亲遗志,编写南北朝专门史,经历十六年,终于成书,因为是私修,他还不敢公布。直到令狐德棻阅览后,得以推荐给唐太宗,方才得以刊行。
16、《旧唐书》
唐朝灭亡后,后梁就开始了编修唐史,唐后五代更替很快,一直到后晋,也就是经历了三朝才基本编修完成。当时后晋监修为宰相赵莹。
当时后晋被辽国所灭,赵莹被辽所俘,但辽主耶律兀欲仰慕赵莹的才华,没有杀他,反而请他给辽国太子做老师。
17、《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记载了后梁建国到宋建立共54年历史,由薛居正编修。
薛居正出生在后梁时代,在后唐中进士,先后在后晋、后汉、后周担任过官职。北宋建立后,任户部侍郎。赵匡胤召集了五代中任职过官职人,由薛居正主持、总领编修五代史。
18-19、《新唐书》、《新五代史》
宋朝中后期发生了一场“古文诗文革新”的运动,很多人对《旧唐书》、《旧五代史》加以批评,欧阳修也指责,认为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于是他开始重新编修。
真实情景,也是欧阳修的仕途示意。在欧阳修推行的北宋改革受到极大阻挠,欧阳修等改革派陆续被贬,在此极大打击下,欧阳修付之史书。
20-22、《宋史》、《辽史》、《金史》
元朝建立以后,翰林学士就提议要编修前朝史,但一直未能实行。元顺帝时期,在右丞相脱脱的主持下,开始了编修。
元朝编修的《宋史》是二十四史中规模最宏大的。
23、《元史》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明,这一年元顺帝北逃,这年冬天朱元璋就召集前臣来编修史书。
《元史》是左丞相李善长监修,召集数十人参与编修。
24、《明史》
清朝入关后,就有人建议尽快修订前朝国史,顺治二年清朝就成立了明史馆,但因南明朝廷、张献忠、三藩之乱等原因,一直被推延。直到康熙十八年,三藩胜券在握时,明史得以继续编修。但其中,仍有大儒学士不配合,因此持续未能完稿。
《明史》全书完成是到了雍正年间,但是刊发是在乾隆年间,总计耗时95年。《明史》署名作者是张廷玉,其实真正参与之人有百人之多。
乾隆四十九年,将以上二十四史全部印刻,合成《二十四史》,就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十四史》来历全貌了。
25、《清史稿》
《清史稿》并不属于二十四史之内,为了历史顺序完整这里补充。
在袁世凯的北洋军政府期间,袁世凯就学着历代帝王编撰前朝历史。1914年袁世凯选定了原来清朝的国使馆,也就是现在的故宫东华门内,成立“清史馆”。
在选人方面,袁世凯青睐清末总督赵尔巽。经过几番周折,赵尔巽最终同意任清史稿馆长、负责修清史,为了昭明自己的心志,他还说:“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
在十余年苦心经营下,最终成书《清史稿》,但当离清灭亡才短短几十年,赵尔巽因此也没少被清朝遗老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