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脸仰向太阳。把左轮手枪抵住身侧。扳动枪机。他倒下,脸埋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麦田松土里——生生不息的土地——回到他母亲的子宫里。
在《渴望生活:梵高传》的末尾,作者欧文·斯通用充满感情的笔锋,描述了梵高生命的最后瞬间。
如今,梵高已经是艺术家中的“网红”。
在金钱的驱动下,几组廉价灯,几张印刷品就能组成一个所谓“梵高展”。
围绕着他,割耳、精神病、自杀、天才,这几个词、几个故事在各路人马嘴里翻来覆去。
一个天才的悲剧人生,在麦田里开枪自杀的悲剧结局。
这实在是个太适合拿出来“卖”的故事了
梵高死后那无数的天价作品,更是构建了“商业梵高”有血有肉的身躯。
但这是真实的历史吗?
如果人们对一个商业化的梵高身上投入情感,那被攫取金钱和时间的同时,只能获得虚假、做作的情感。
当然,受限于篇幅,咱们今天只讨论一件事,梵高真的开枪自杀了吗?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里,梵高开枪自杀的似乎是毫无疑问的。
但现实却是,除了“麦田里自杀”这个故事之外,我们知之甚少。
他为什么要在那个时候、那个地点、选择用枪自杀?仅仅用精神有问题就能解释一切?
实际上,按照最新的、也是当下接近真实历史的《梵高传》里,两位作者史蒂文和格雷戈里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和访谈。
可以说是基本推翻了梵高死于自杀的商业传说。(我会在本文最后介绍一下这本书为什么最接近真实。)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梵高死于1890年7月27日,在巴黎20英里外的奥威尔镇附近受到的枪伤。
时间上,是他在旅店吃过午饭,带着全套绘画工具外出写生后的某个时间被枪击中。
那么在晚饭刚过的时候,他回到了旅店,自己的阁楼里,并且上腹部中弹。
他请了医生治疗,但伤口致命。大约挣扎了30个小时之后,文森特离开了人世。
纵观整个自杀过程,有太多可疑之处。
首先是用枪自杀。
按照当时两位医生的报告,梵高的枪伤在上腹部。如果去意已决,为什么梵高没有选择更干脆、没那么折磨人的头部?
其次,子弹是以一种奇特的倾斜角度射出,而不是自杀时人用手拿枪所产生的直射弹道。
再者,子弹是离梵高“很远的”地方射出的,因此只停留在了他脊柱附近。要达到这个效果,除了枪自身的原因,还需要开枪人远离梵高的的距离。
并且,在梵高受伤第二天,就有警察开始着手调查此事,但发生地所有的证据都被清理的干干净净,既不见手枪、也没有弹壳。以梵高一个外乡人、从来没接触过枪、并且重伤的身份,在开枪后把枪、弹壳都清理一空,甚至连他带出去写生那不值几个钱的画具:画架、画布、颜料、画笔、素描本画架都在现场被清理不见。
这实在是件难以想象的事。
更关键的是,如果他死意已决,那何苦出门前费力的把这些画具搬到了写生现场?
中枪后,梵高强忍者剧痛,在昏暗的暮色下不走大路,反倒选择了一条不引人注目的小路艰难走到旅店,回到了自己的小阁楼中,并呼叫了两位医生寻求帮助。(他为什么怕别人知道中枪?)
以一心寻死之人的角度来说,受了如此严重的枪伤,却不拿起枪在头上补上一枪干脆了事。反而饱受折磨的蹭回去求救找医生,挣扎了三十多个小时,这实在也是难以理解的事。
而“自尽”的梵高,也没有留下任何遗书。
在他亲弟弟提奥收拾他房间和画室时也没有发现任何道别的痕迹。
以他跟弟弟相依为命,互相扶持一生的状态来说,这更是个不可理解的事。
自打梵高开始搞艺术其,就一直靠着弟弟、也是经纪人提奥的资助。因此,身为长子,梵高常常会觉得极度的内疚和亏欠弟弟之感,时常说一定要画出个成果来弥补提奥,怎么会突然之间,不留一语一走了之呢?
画卖不出去我无能为力。
我明白,即使倾尽所有,我也要画出点什么,才能挽回这一路押下的赌注。但,亲爱的弟弟,不论作画如何艰难,即使付出生命我也要清算我的累累负债,我知道我能做到,不然就是白活一场……想到没有人要我的画,想到你因此遭罪,我就痛心不已……我相信,有朝一日,一定会有人买我的画,只是现在,依仗你过活的我仍一无所获。还有什么比这更摧人心肝呢?——梵高给亲弟弟、经纪人提奥的信
实际上,梵高反倒是位鄙视自杀的人。
他的一生,饱受困苦、疾病、大众的蔑视所折磨,因此很多信中其实早有赴死之意。
但按照他自己的信件,他说“我不会特意寻死,不过一旦死亡降临,我也不会逃避。”
并且,梵高终其一生都将自杀看作“道德上的懦夫行为”和“不诚实的人的行为”。
梵高渴望死亡,但他不会自杀。
受伤后面对警察时,梵高也显得犹犹豫豫、言不由衷。
当警方直接对他说:“你是不是想要自杀?”,他不太确定地回答说:“是的,我认为是这样的。”
他似乎更关心别人会不会因此承担责任,而不是他自己怎么样。“不要指控任何人,”他对警察说,“是我自己想要自杀的。”不要因枪击“指控任何人”
难道自杀还能由别人完成?
实际上,在破除了因精神病自杀这一神话后,一个更加令人尊敬的梵高反倒出现了。
他实际上在保护凶手。
这个善良的人。
面对凶手刻意、或意外的开枪,面对死神的突然降临,他选择了坦然接受。
并且独自承担这一切。
按照本书作者在当地收集到的史料和访谈,实际上,梵高是被一位少年手中的枪杀害的。
在梵高生命的最后的几个月,他活跃在巴黎郊区的小镇奥威尔,并在当地结识了两个度假的富家子弟,然后他们一起喝酒、玩枪、打鸟、打鱼。
鉴于梵高穷酸的打扮、和极特点的举止,他们常常联合当地的孩子捉弄梵高。
比如说故意把盐放在他的咖啡里,又或是把蛇放在他的颜料盒里。
但沉浸于酒精,极为情绪化的梵高却选择原谅这些年轻人,他只是希望能在当地多认识几个朋友。
这群孩子里,有一个叫雷内的16岁少年,常常穿着狂野的西部行头,与他那一身牛仔行头相伴的是,这位雷内还从梵高的旅店老板那里,搞到一把380口径的左轮手枪,梵高因此也叫他“水牛比尔”。
在访谈中,雷内曾描述过那把枪:那是一把老式的380口径的手枪,已经散架,但它还是很好用的。
松鼠、鸟、各种鱼,无论雷内是否打扮成牛仔,他都会把枪放背包里找乐子。显然,那不是一个玩具。
鉴于这帮小流氓对梵高的捉弄逐步升级,梵高开始“难以忍受这一切”,“有一天他气得满脸通红甚至想杀了所有人”。
因此,鉴于文森特也沉浸在酒精里,有过过暴力发泄的历史。
那么,面对一个任性妄为、充满西部牛仔幻想的少年,和一把年久失修,随时可能走火的老枪面前,任何事发生都是不奇怪的。
也许是雷内还想像以往那样欺负梵高,也许是梵高在酒精的刺激下暴跳如雷。
总之,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梵高是在某个农场里受到了枪击。
随着枪声响起,不难想象梵高肯定会扔下那一批难以携带的画具,赶紧回到旅店中寻求帮助。
而凶手肯定也慌乱不已,但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回过神来藏起那把手枪、清理掉现场和梵高的那些随身物品。
这一切,都是梵高去世几十年后,面对电影里那过于光鲜、过于戏剧化的梵高,已经垂垂老矣的当地人们给出的另一种说法。
这样,梵高自杀无法解释的那些谜团就一一解决了。
梵高实际上实在保护凶手。
为什么?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文森特渴望死亡。
实际上,不论是意外、疏忽,还是恶意所为,雷内很可能带给了梵高一个他期待已久却不愿实施的解脱。
长期以来,自己的作品在商业上的极度不成功,而亲弟弟提奥却始终为他提供资助,身为长子,梵高内心又极度敏感,并且多次扰乱弟弟的婚姻,他实际上明白自己给提奥和他的小家庭添加了多么重的负担。
枪响之后,梵高觉得,自己“抽身离开”的机会到了。
达到了这些目的,善良的梵高也就没必要再将始终把他们当朋友的雷内拉进来的必要了。
一周后的当地报纸《蓬图瓦兹报》,一篇报道也明显反驳了自杀谣言,并且直截了当的报道为意外:
7月27日周日,正暂住奥威尔的37岁荷兰画家梵高在田间被左轮手枪射中,但万幸只是受伤,之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间,两天后在那儿去世。
咱们再来说说为什么《梵高传》这两位作者的重构在当下最为接近事实。
作者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史密斯两人都毕业于哈佛,一共合作写了18本书,其中《波洛克传》更是获得了普利兹奖。
他们写《波洛克传》花了10年的时间。
但波洛克的文献资料,大概只有梵高的十分之一。
那花100年来写梵高。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高科技登场了。他们雇佣一个计算机团队,把所有梵高相关的资料、日记、书信都整理到了数据库。这样,在写作时就可以细化到梵高和朋友们的每一天。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花了十年时间。
并且,为了保证资料有理有据,稿件里足足有28000条注释、打印出来A4纸就是5000页的数据。这显然是不可能出到这个程度,因此,这些注释也被他们放在互联网上。
我相信,这才是最为接近真实历史的、梵高最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