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再往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林。山中栖息着一种禽鸟,其形状像普通的乌鸦,但头部的羽毛上有花纹,还长着白色的嘴巴、红色的足爪,名字就叫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己的名字,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她到东海游玩,不慎淹死在东海里,死后她的灵魂就变成了精卫鸟。她悲愤自己年轻的生命被葬送海底,因此常常衔了西山的树枝石子,投到东海里去,想把大海填平。传说现在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就是精卫填成的。后来民间传说这种鸟就住在海边,和海燕结成配偶,生下的孩子,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至今东海还有精卫誓水的地方,因为曾经淹死在那里,就发誓不再喝那里的水,所以,精卫又称为誓鸟、信鸟,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有志气的禽鸟,并把它当作追求理想和毅力的化身。
精卫的父亲炎帝就是神农氏,他是少典娶有娇氏而生的孩子,最早居住在姜水流域,后来向东发展,一直到中原地区。炎帝曾与黄帝在阪泉平大战,结果兵败,退避到南方,偏安一隅,做了南方的天帝。在炎帝时代,天上降下谷粟,炎帝把这些谷粟收集起来后种在地下,于是百果结实,五谷丰收,吃了这些果物的人从此长寿不死。因此,炎帝又叫神农。精卫栖息的这座发鸠山,
还孕育了漳水,漳水向东流淌,最后注入黄河.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之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