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海洋占据着地球约71%的表面积,然而人们对幽深的海底世界却所知甚少。经过探索,科学家们发现了海底世界的各种复杂地形和奇特的地质现象,证明海底世界是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而形成的,并提出了多种学说,用来解释海底的变迁。
对大洋的探索
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加大探索浩瀚海洋的力度,发现了大西洋底部的海底山脉。随后的全球大洋探索过程中,科学家们又相继在其他各大洋底发现了全球规模的海底山脉。除了海底山脉,科学家们还在大洋边缘发现了深海的海沟和岛弧,为解释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在20世纪50年代的海洋底部地震探索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大洋地壳与海洋的形成历史有差别。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解释海底世界变迁的学说应运而生。
老海洋 少海底
在对大洋底部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海底的沉积层平均厚度只有约500米,分布也不均衡。若按照海洋的存在历史推算,沉积层的厚度至少要有1万米。这种特殊的地质现象说明:现在的海底地壳是在海洋存在后才形成的。
海底扩张学说
1960年,美国科学家赫斯提出大洋盆地的形成模式,初步形成了“海底扩张”的概念。1961年,美国科学家迪茨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提出了“海底扩张”的专业术语。1962年,赫斯发表《大洋盆地的历史》一文,阐述了大洋盆地的形成、大洋底部运动与大陆消长的关系,引发了地球科学的革命。
海底如何扩张
根据海底扩张学说,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大洋中脊轴部的中央裂谷带会涌出热地幔物质,这些物质涌出后遇到海水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大洋底。随着积累,新的大洋底会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的大洋底向两侧扩展,这样就形成了海底的扩张。世界各大洋的洋壳变化几乎都可以用海底扩张理论解释,但是不同洋底的扩张方式稍有不同。
大西洋的洋底扩张
大西洋的洋底在扩张时,大西洋东侧的欧洲、非洲和西侧的北美洲、南美洲随相邻的洋底向同一方向移动,导致大西洋东西两侧大陆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大西洋洋底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向外推移,经过1亿~2亿年,就形成目前的宽度。
太平洋的洋底扩张
太平洋的洋底扩展移动到一定的程度后,驱动力不能继续推动洋底和两侧大陆向两侧移动,洋底也就不能继续扩张了。这时,洋底就会向下俯冲进入地幔,洋底上原来沉积的各种物质会堆积在大陆一侧,并且形成一系列高地,被称为“岛弧”或“大陆边缘山弧”。与此同时,洋底的俯冲位置处还会形成深海沟,如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构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解释了洋底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而珠穆朗玛峰上发现的古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洋底在垂直方向上也存在着变迁。为了更科学地解释大洋的形成和洋底的变迁,威尔逊在1965年提出“板块构造”的概念。摩根、麦肯齐等科学家对这一概念加以综合完善,在1968年提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的张开和闭合与大陆的分离和拼合是紧密相连的。
海陆变迁
地球岩石圈裂开形成裂谷,孕育了海洋。裂谷完全裂开,地幔物质上涌冷凝形成新的大洋壳,海水涌来就诞生了一个新的大洋。海洋两侧的大陆持续向两侧推移运动,洋底不断变宽,形成宏伟的大洋中脊和开阔的大洋盆地,这标志着大洋进入成熟期。随后,大洋进入衰退期,洋盆减小至闭合,海水退出,两侧大陆相互碰撞挤压,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现在你对海底世界的变迁了解了吗?